天津市津南区供销联社积极探索供销合作社发展新路径作者:陈新鹏来源:合作指导处 近年来,天津市津南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抓党建促改变,调结构促发展,求创新促繁荣,以商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定位,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日用消费品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农资供应等传统网络与新型经营服务业态有机结合,探索出具有供销特色的改革发展路径,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到2022年底,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8000万元,商品销售额39400万元,增加值11000万元,利税总额2800万元。 一是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津南区社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自筹资金2100万元对新建社区配套的8处公建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成功打造了“商超式”便民菜市场新模式,提供果蔬水产、禽肉蛋奶、粮油米面、熟食干货、日用百货、消费帮扶和特色农产品等多种便民服务,对销售的商品实行自助选购,统一结算,并做到可管可控可追溯,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新的购物体验,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按照“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理念,建成6家社区便民服务样板菜店,逐步形成了为民生活服务“最后一百米”经营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扩大了供销社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范围。在疫情防控期间,供销万家菜市场及社区门店全部正常营业,在保障当地居民“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为稳定市场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作用初步显现。 二是“数字供销”赋能创新发展。为适应新发展需要,津南区社对社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服务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成立硕丰供销公司,并将电商销售融入其中,搭建日用消费品网络销售平台,补齐了经营服务短板;成立天津金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推动地产农副产品和消费帮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打造“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的新零售模式,线上活跃用户4000余户,线下服务的大中型商户达到27家,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加强东西部协作,与甘肃省2家对口帮扶单位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新型菜市场设立专柜,销售帮扶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200余种,年销售总额500余万元。 三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助农增收能力,津南区社积极探索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提升改造庄稼医院5家,购买大型无人机2架,组织农技培训10余场次,为农户提供免费测土、测肥、测水、飞防植保服务7万亩次。同时,将农民产出的优质农产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方式投入市场,最大限度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既解决了生产者卖难的烦恼,又解决了消费者买贵的问题。联合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共同为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提供100万元贷款贴息服务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通过开放办社,吸纳了2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供销合作社,提高了联农带农能力。 四是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津南区社积极推广“小站稻”、“葛沽萝卜”、东嘴玉米等地产特色农产品,按照“产业带”、“区域化”的工作思路,配合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津菜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承接蔬菜大棚、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种植等托管服务,不断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推行绿色、无公害标准的有机种养殖方式,大胆探索开展土地流转服务,推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筹建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种植高、中档“小站稻”800余亩、“葛沽萝卜”60亩。 下一步,津南区社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22〕28号)文件要求,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研究出台具体落实措施,努力打造覆盖县域的流通服务网络和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以实际成效确保综合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以崭新面貌践行供销社人的初心使命,展现新时代新供销新作为新风采。 一是以方便居民生产生活为目标打造服务体系。依托自身供应链公司、蔬菜基地、供销万家菜市场等平台,通过资源整合、股权融合,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龙头企业,提升农副产品购销水平;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中心2家,提升庄稼医院3家,改造集消费品零售、农产品收购、农业社会化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点4个;积极融入全区商业体系建设,在每个街镇至少建设一个商贸综合体,完成120个社区便民门店布局,打造区“十五分钟”便民商圈,进一步增强供销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以提高市场供应能力为抓手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并融入区域应急保供体系建设,承接当地党委政府赋予的应急储备任务,津南区社一期投资1000万元,建设北闸口5000吨冷链仓储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分三期建设),完成“冷库+中央厨房+集贸市场”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对接何庄子、海吉星等优势资源,发挥自身组织体系和流通网络优势,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应急保供综合体,形成立体保障格局,提高应急保供能力。 三是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五个一批”和“六有”的工作思路提升改造基层社,通过政策引导、区社帮扶、社有企业带动等方式,广泛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以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测土测水、配方施肥、科技飞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赋予基层社新的职能,加强与社有企业的业务融合,承担涉农政策项目和公益性服务,逐步延伸为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实现种养殖面积达到2000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全区耕地面积的30%以上。 四是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基础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以组建供销集团为抓手,着力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夯实为农服务的综合实力。通过合并、并购、托管等方式,建设一批立社、兴社、强社的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到2025年,打造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坚持党对社有企业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依法依规对社有企业的管控,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进一步加强与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共同设立助农专项资金,稳步开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探索“合作社+银行+担保”信用合作服务模式,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落实补贴优惠政策,不断扩大为农服务领域,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